
最近發生的兩大危機公關事件,一是西貝大戰羅永浩討論預制菜,二是始祖鳥跨界蔡國強煙花秀。微博上天天都是熱搜,最近大家討論得足夠多,無數同行朋友給這兩家品牌出主意。
我通常是不追熱點的,但我希望從熱點事件中探尋歷史邏輯,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,給其他品牌帶來怎樣的反思,未來要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?
我從三個方面來談,一是從品牌策略視角,公共溝通不應該只在危機發生時,更多應該在正面品牌建設上。二是傳播環境視角,談精準營銷或許是一種進化,但是否也忽略了品牌的公共性?三是從創始人決策者視角,保持認知迭代,面對公眾情緒理性決策的必要性。
以下、Enjoy:
一、公共關系溝通,不止在危機時

公關的全名叫“公共關系溝通”,不是消費者溝通或者用戶溝通,更不是危機出現時的溝通。
在精準營銷中,很多品牌只活在自己的評論區,在自己的評論區全是核心消費者的夸贊,就像最近西貝的一些行為之迷惑,表現出來的委屈與核心消費者的同情,在大眾看來只覺得無法理解。而始祖鳥的事件,如果一開始進行預告或者公共溝通,或許就是調整這件事的做法或叫停,就不至于發生不可挽回的事件。
當我們談論公關時,我認為更多是日常的公共溝通,正面的公共溝通,盡量減少危機的發生。
品牌如何保持日常化的公共溝通,微博作為公共輿論中心,是品牌感受輿情最好的觀察平臺與溝通平臺。我從三個角度談談
首先是公共意識,走出自己的品牌繭房,多刷刷微博,感受公共輿情水溫。
最近很多朋友說:這是老登營銷的終結。我想這也反映出了傳播主體的代際迭代,60-70后的價值觀與90-00后的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,以前他們說加班是福報,現在00后自嘲牛馬。品牌的決策者與營銷人,至少應該多刷刷微博,感受輿情的水溫,感受浪潮的方向,這樣在品牌輸出與表達時,會更清楚年輕人的價值取向,不至于踩坑。
其次是公共溝通,融入新一代話語體系,永遠與當下時代情緒共振。
在西貝事件中,老鄉雞被頻繁提起,不管從官微還是創始人都是微博的深度用戶,去年在處理輿情時的反應,都堪稱教科書級別,透明真誠的溝通并解釋解決問題,必然會得到大眾的贊譽,我至今還不是老鄉雞的消費者,但我尊重這個品牌。
對于其他品牌的借鑒是,品牌官方與創始人要上微博,要親自與年輕人溝通,感受大眾情緒的反饋,而不僅僅是只接受核心用戶的夸贊。
最后是公共品牌,在與大眾的溝通碰撞中,讓品牌價值觀獲得公共認同。
傳統時代品牌價值觀被認同,是通過廣告投放來完整。在社交媒體時代,品牌價值觀的塑造,是在大眾討論中完成,在一次次的微博話題中塑造,是品牌的日常溝通中,逐步塑造出來的品牌氣質與價值觀,最終達成品牌共識,成為公共品牌。
所以,不止要去做精準閉環營銷,也不止對消費者溝通,也要對公眾溝通,建立公共品牌。可能我一輩子也買不起法拉利,但是不妨礙我討論這個品牌,這正是始祖鳥這類品牌所忽略的。
二、精準營銷背面,品牌的公共性

在算法分發的邏輯下,精準營銷與品效閉環成為新常態。當品牌過度沉迷精準于效果時,可能忽略了品牌的另一面——公共性。
我們從歷史邏輯開始梳理,以前廣告圈名言說:“有一半的廣告費是浪費掉的,但你不知道是哪一半”。現在人們要求越來越精準、科學,力求每一分預算都有效果。我現在思考,浪費的那一半廣告費,或許就是在塑造品牌的公共性。
最近兩三周微博上,西貝和始祖鳥的熱搜天天上,這些參與討論的都是他們的消費者嗎?一定不是。那么非消費者的討論對品牌產生影響了嗎?影響很大。
他們不是你的消費者,但他們有社交話語權。
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,一種公共態度是:我買不起法拉利,但我認為法拉利是值得尊重的品牌,由此我尊重開法拉利的人。另一種態度是:我買不起法拉利,但法拉利做了不被尊重的品牌行為,由此我并不尊重開法拉利人。
換到始祖鳥品牌是一樣的,我雖然買不起始祖鳥,但始祖鳥做的這件事不值得尊重,那么我也會對消費始祖鳥的人有偏見。不管始祖鳥的消費者是否認同這件事,大眾已經不認同始祖鳥,繼而也不尊重繼續消費始祖鳥的人了。
西貝犯了更明顯的錯誤,當危機發生時,不是即時做公共溝通,在事實行為上調整,而是拉來核心消費者做背書證言,證明自己沒有錯,展示自己的委屈,引來更多公眾的群嘲,明顯沒理解清楚溝通對象是誰。
所以說,當我們談論“品牌”這個概念時,消費者是已經在品牌這一側的人,更多非消費者則可能是潛在的危機,也是潛在的消費者。消費者更多是在運營層面維護,非消費者需要公共溝通來建立共識。
這個思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微博作為公共輿論空間的價值,在我寫“未來十年,公關第一”那篇時寫,在算法分發的傳播環境中,本質上是話題中心化,品牌要創造話題,來突破圈層繭房,實現大眾破圈。從最近的事件來看,微博承載了公共事件中的話題輿論中心,不管是好的話題還是壞的話題,當品牌成為公共事件時,微博是第一輿論場。
從各個內容平臺的廣告費分配來說,可以在各種短視頻種草平臺做精準營銷,同時在微博做公共話題溝通,塑造品牌的公共性,我想這是更合理的分配。
三、創始人向外看,保持認知迭代

在西貝事件中,大家普遍認為老板太久不下基層了,對一線廚房和外部輿論都沒有體感,同時又比較一言堂,才會釀成公關災難。
我在始祖鳥事件中也看到了同樣的問題,雖然始祖鳥管理層沒有站出來發言,但資深從業者不難看出來,這樣的項目不可能是廣告公司提案的,也幾乎不可能是市場部立項的,這種大預算、高難度、非標準項目自下而上匯報,通過率會很低。所以大概率是決策者自上而下推動,市場部作為執行團隊做出來的。
創始人決策者在企業內沒有批評,都是贊美。在核心用戶層面也大多是贊美,夸贊品牌與產品的。這就對決策者形成信息繭房,感覺自己做的所有決策都對,全世界都愛自己的品牌。包括西貝發出的一篇小朋友視角的溫情公關,但凡賈總向外看看,都不會發出這種被群嘲的品牌內容。
現在很多品牌都在做創始人IP,我覺得這是好事,前提是創始人要深度參與,親自刷刷微博,發發日常,回應評論等等,親自參與到輿論中,感受現在年輕人社交氛圍,了解他們的價值取向。只有融入年輕人的社交圈,才能對時代情緒有真實的體感,認知才能持續迭代。
創始人至少要做到兩個向外看,一是非核心團隊的意見,打過工的都知道,保住職位和工資重要,給老板提意見沒有投資回報率,久而久之老板的任何決策都不會遇到阻力,聽到的都是好話,這時候其實需要一些外腦來做決策輔助。
二是非粉絲的意見,做創始人IP,首先是服務好自己的消費者,其次在一些品牌大事件中,也要關注非消費者的意見與討論,品牌與用戶是共謀者,真正的觀眾是大眾非消費者,他們觀感如何,是好感還是反感?
創始人決策者兩個向外看,對外部信息有一手的體感,讓品牌情緒與時代情緒保持一致性。
四、總結一下

很多年前我們就談論社會品牌與公共品牌,但即便是超級品牌,對這件事的落實也僅僅是成立獨立的公益部門,做點不大不小的甚至是為了做而做的公益項目。
現在我認為“公共品牌”這個概念應該被重新理解,品牌在做所有營銷項目時,不止要考慮消費者的感受,更要考慮社會大眾的反饋。
最后總結三點:
一是具備公共意識,做好公共溝通,塑造公共品牌。
品牌的公共性,本質上承擔了品牌價值觀塑造的角色。大家當然可以去做閉環,去做精準效果,但是要塑造品牌價值觀則需要通過公共話題。在日常的溝通、碰撞、討論、反饋摩擦中形成價值觀共識。
二是把公關運用到正面溝通中,而非危機道歉中。
如何做正面的品牌公關,我在“公關第一”那篇中有詳述,要有觀念意識,創造正向的品牌觀念,形成公共話題,成為品牌共識,塑造公共品牌。
做品牌話題公關,目前微博作為公共空間,承擔了傳統公關時代媒體的角色,比如看這幾年比較先進的新勢力車企,頭部品牌的官微與創始人都活躍于微博,話題不斷,這些新勢力品牌的價值觀,就是在話題討論中形成的。
三是創始人的公共體感,多傾聽非消費者、非粉絲的聲音。
創始人的認知天花板,就是品牌的認知的高度。創始人能否跟隨時代迭代認知,也是品牌能否常青的關鍵因素。
每一代人的價值觀和社會情緒都在變化,比如60后創始人能否理解00后的價值觀?如果不能理解能否減少一些執念,多感受外部環境的變化,多聽聽時代情緒的浪潮?能跟隨時代變化進行認知迭代的企業家,才有可能走的更遠。
沒有品牌活在私域中,沒有營銷只做精準。
向外看,走出去,真正走入公共平臺,讓更多路人變成粉絲,甚至去傾聽對里面的聲音,才能真正成為公共品牌。
以上。

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DLZ123立場。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。( 版權為作者所有,如需轉載,請聯系作者 )
網站運營至今,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。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,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。
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,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,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。
現在可以掃碼進群,備注【加群】。 ( 群完全免費,不廣告不賣課!)
